查看更多空气质量指数 永德县空气pm2.5实用查询——永德县空气质量指数
永德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
永德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显示,全县年末总户数92467户,总人口352249人(公安户籍人口),其中,乡村户数73861户,农业人口322804人,乡村住户占全县总户数的80%,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1.6%。全县幅员3208平方公里,山地面积达95%以上,平坝面积不足5%。作为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山区农业县,永德长期发展缓慢,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,唤醒了长期沉睡的永德大地,使永德的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 一、发展变化成效喜人 1.现代农业雏形初现,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现代农业不同于小农经济。小农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目的,其特点是“小而全”。现代农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围绕农业产品的商品化,追求农业生产的专业化、规模化和集约化。 现在的永德农业,如果从一家一户的角度考察,小农经济的遗迹依然存在,传统农业的影子仍然很浓,几乎家家户户都是“一业为主,多业并存”的生产格局,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是在以某一主业为主的同时,兼顾诸如养猪、养鸡、种菜等生产,以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需要。这种“小而全”的生产生活方式,是小农经济的固有产物,是传统农业的历史缩影。 但是,如果从全县的角度来看永德农业,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现代农业已经成为永德农业的发展主流。通过以市场为导向,以企业为龙头,以千家万户连片种植为基础,永德农业已经基本实现了专业化、规模化、集约化,初步具备了现代农业的雏形。尤其是在蔗糖和烤烟产业体系中,现代农业的元素已经比较齐全,蔗糖产业已经成为永德现代农业的典型代表,成为永德农业产业体系中的“大哥大”。 不难看出,现阶段的永德农业具有两面性。一方面,现代农业是发展趋势,并且已经成为主流;另一方面,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还将长期并存,实现真正意义、完全意义的现代农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永德农业的这种两面性,说明了永德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重要历史转折期。这种转折和过渡,必将成为永德农业史上一场深刻的革命。 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,永德农业逐步告别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;在农业产业化浪潮的推动下,永德农业逐步走上了农业产品商品化的现代发展之路。从自给自足到农产品商品化,永德的农业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,生产关系的这种根本变化带来了生产力的大解放,而强劲的生产力又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,这种提高表现在农民的吃、穿、住、行、医、教上,反映在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中。2011年,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新突破,增加1068元,达到4199元。 明确永德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历史定位很有必要,这有助于我们在发展永德现代农业过程中明确思路、排除干扰、去除旁骛、合理抉择。 2.蔗糖、烤烟、茶叶、核桃、畜牧业成为支撑永德农业大厦的五大支柱 计划经济时代,在“以粮为纲”的指导思想下,永德的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,所有的水田都用来种植水稻,所有的旱地几乎都长满了玉米。即便如此,每年秋收一过,在上缴了国家征收的“公余粮”后,绝大多数农户分到的粮食仍然不能满足一家人一年的需要,全县近80%的农户依然年年缺粮。 是市场经济为永德的农业生产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步伐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,企业在政府的怀抱中逐渐长大,适合于永德土壤的蔗糖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渐渐如鱼得水,一马当先,率先发展了起来。 永德属甘蔗原生地之一,2/3左右的地区适宜甘蔗生长。南汀河、永康河、赛米河三大河谷以及怒江谷地有着蔗糖生产的历史传统,又是当今蔗糖生产的主要基地。1949年,全县蔗园面积不过百亩。解放后,县人民政府从资金投入、技术辅导、税务征收、价格奖励等方面实行政策扶持,1960年国营永康机制红糖厂创业投产,1982年永康白糖厂建成投产,1990年永甸白糖厂建成投产,1996年勐旨糖厂建成投产,2011年麦坝糖厂建成投产。通过几十年的打拼,永德蔗糖业终于芙蓉出水,成就了今天的产业老大地位,成为支撑永德县域经济的首要支柱。 2011年,永德甘蔗种植面积为376218亩,甘蔗入榨量达到117.6万吨(2011/2012年榨季)。全县10个乡镇除了冷凉山区的乌木龙以外,其它乡镇乡乡有甘蔗镇镇有蔗园。其中,永康和小勐统两镇甘蔗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10998亩和90299亩,合计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4%。目前,全县建成甘蔗专业村11个,甘蔗专业组40个。甘蔗产业覆盖9个乡镇87个村民委员会843个村民小组38517户农户16余万人。种蔗收入成了永德农民的“第一收入”,种蔗农户的收入普遍在2、3万元到7、8万元之间,少数蔗农的种蔗收入甚至多达10多万元。蔗农人均收入接近3000元。蔗区的许多农户通过“甜蜜的事业”告别了贫困,圆了发家致富梦。 烤烟是继蔗糖业之后在永德大地兴起的又一新兴产业,虽然起步晚,波折大,但鉴于它在“农民增收、财政增长、企业增效”中的特殊贡献,通过政府、企业和烟农的合力坚守,今天的永德烤烟经过几起几落,终于告别了起步时的跌跌撞撞,以其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,逐渐成为支撑永德农业经济大厦的又一重要支柱。 2011年全县种植烤烟45201亩,产量达6681.5吨。目前,永德烤烟以大山为龙头,以德党、班卡和亚练为骨干,几乎覆盖了全县所有乡镇。对于烤烟产业,永德县委、政府高度重视,认为烤烟产业是永德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、推动山区农业综合开发、建设山区农业转型发展实验区、促进农民较快增收、抢占发展制高点的重要产业, 2012年实现烤烟种植8万余亩,为实现把永德建成全市最大烟区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。 与蔗糖和烤烟不同,茶叶、核桃以及畜牧业在永德自古有之,属于典型的传统农业,但是,由于历史的原因,特别是受体制和观念的束缚,三大传统农业一直裹足不前,长期以来处于自给自足状态,种养技术落后,零星分散,不成规模,产业化水品极低。 如今,无论是茶叶、核桃还是畜牧业都有了长足发展。 核桃在冷凉山区迅速发展,由过去每家房前屋后有几颗,发展成为今天每户几亩、十几亩乃至几十亩的规模种植,乌木龙、崇岗、勐板三个乡镇已经建成了万亩连片的核桃基地。2011年,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近百万亩(具体统计数据为996711亩),产量达6892吨。 核桃是最有发展前景的绿色产业,因为它既是理想的食用油原料,同时,又可用于生产制造生物质柴油,在绿色食品越来越被重视、能源危机不断深重的今天,核桃的这种潜质使它具有十分看好的市场前景,因此,广植核桃不会导致“绿荫下的贫困”,我们无需惧怕核桃的市场风险,没有必要担忧核桃的生产过甚。 永德茶叶品质优良,主要生产绿茶、青毛茶和普洱茶,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在临沧8县区中位居第二。茶园主要分布在乌木龙、亚练、小勐统、勐板、德党等乡镇的冷凉山区。2011年全县种植面积为175038亩,产量达7255.7吨,农业产值超过亿元,涉茶农民约22万人。 永德茶叶虽然基础条件不错,但是,生产经营手段落后粗放,种植分散,生产加工以家庭小作坊为主,设备简陋落后,工艺简单粗糙,科技含量低,技术水平低。改革开放以来,在市场的引领带动下,县内涌现了诸如银竹、紫玉、戎氏、永丰、新文、双雄、小邦贵、古源等一批规模制茶企业,基本形成了“龙头(企业)带基地,基地连农户”的生产经营格局,为未来永德茶叶的现代化生产奠定了较好的生产经营基础。 以猪、鸡、牛、羊养殖为内容的永德畜牧业,也已一改过去“养猪为过年,养牛为耕田”的落后局面,在品种改良、科学饲喂、规模养殖等方面有了喜人的变化。2011年,全县出栏生猪452283头,大牲畜31685头,山羊38930只。 除了上述五大农业产业外,永德还有芒果、澳洲坚果、咖啡、药材、橡胶、紫胶、粮食等农业产业。总的来看,永德农业产业种类已经不少,实现永德农业的科学发展,重点在合理、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,关键要努力做好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以及相关农业产品的提值增效。就现阶段而言,围绕市场需要,进一步做好芒果产品的加工改造,继续做强做大核桃产业并及时延伸其产业链,已成当务之急。 3.交通基础设施对促进农村发展、农民增收作用巨大 永德自古就是“北上保山,南下果敢腊戌”的重要茶马古道,但现代交通在永德的起步较晚,直到1964年羊镇公路穿越县境,永德才有了第一条通行汽车的公路。进入上个世纪70、80年代,永德的县乡公路逐步开通,公路建设得以缓慢推进。最近10年是永德公路建设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。 目前,永德已经建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。羊镇公路和施孟二级路以永康为结点呈x状辐射全境,奠定了县境交通基础;由县城通向各个乡镇的县乡公路,与羊镇公路和施孟公路两大干线重叠分流,构成了永德公路网络的骨架,截止2012年,县乡公路已经全部实现柏油化;乡村公路宛如一条条血管通向各个行政村,全县116个行政村已经村村通公路并且都已沙石化,个别行政村已经实现硬化,绝大多数自然村也已经有了土路通行。此外,凭借蔗糖、烤烟等产业,以县、乡、村公路为基础,永康河流域、南汀河流域、赛米河流域普遍构筑起了随处可见、密如蛛网的机耕、机运生产道路。2011年,不包含蔗区公路、机耕公路、烟区专用路,全县公路里程达4473公里,其中,省道186公里,县乡公路408公里,乡村公路3879公里,邮、水、电、林专用路51公里。 现代交通路网的初步建成,从根本上改变了永德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,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力,对促进农村发展、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。 4.中心城镇拉动农、工、商、学齐头并进 县乡中心城镇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,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“桥梁”和“纽带”,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“中转站”,在工业化、城市化进程中地位特殊、作用巨大,因此,重视并做好县乡中心城镇建设影响深远,意义重大。 永德县乡中心城镇建设通过历届县委、政府的不断推进,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,县乡中心城镇功能逐步齐全,集聚、辐射作用日益凸显,尤其是“休闲德党”、“工业永康”两大中心城镇的迅速崛起,带动和提升了全县其它8个乡镇中心城镇建设,拉动了全县农、工、商、学、医齐头并进。 中心城镇建设和道路交通建设,是永德经济、社会发展这盘棋中的两颗重要“棋子”,在永德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“车之两轮,鸟之双翼”的作用,对永德的科学发展、跨越发展至关重要。 5.进城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发展是解决农村所有问题的根本所在,农业、农村的发展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。永德作为欠发达地区农业县,农业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,全县32万农业人口中约有近19万的农业劳动力。按照目前的劳动生产率,永德农村大约有5万人左右的富余劳动力。最近几年,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工业、服务业的不断发展,永德每年都有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奔赴东部沿海地区进城务工。随着务工收入的逐年提高,农民进城务工收入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,在个别地方,农民进城务工收入甚至大大超过家庭农业收入,成为改善家境、发家致富的收入主流。 笔者对小勐统镇的一个小山村——岩头田做过一个调查。该村59户267人,是永甸蔗区的一个甘蔗专业自然村。全村2011至2012榨季的种蔗收入为90万元。该村有173个劳动力,其中的80人分别在广东的深圳、东莞以及山东的青岛等地务工,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一年,全村的务工收入扣除生活费后共计约120万元。两相比较,务工收入比甘蔗收入多30万元(养殖收入不计,该村务工收入和甘蔗收入两项合计210万元,年人均收入为7865元,比全县平均水平的4199元多3666元)。 6.以“平顶房”为标志的新一轮住房改造如火如荼 安居才能乐业,房屋是农民的主要财富,也是农民最大的“面子工程”, 最能反映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,事实上“住房+产业”几乎是农村生活的全部,因此,农民很重视住房建设,即使为此花费大半辈子的积蓄,他们也心甘情愿。 解放至今的60余年间,永德的农村住房经历了杈杈茅草房——土坯瓦顶房——砖瓦房——平顶房的发展演变历程。最近几年,在新农村建设浪潮的助推下,永德农村以“平顶房”为标志的新一轮住房改造方兴未艾,如火如荼。 平顶房是农民住房现代化的标志。随着大批农民建好并住进平顶房,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,许多旧观念、旧习俗得到了改变,讲究干净卫生、注意精神面貌、强调饮食安全等也成了他们的基本生活要求。 7.土地整治已经悄然兴起 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。最近几年,以“坡改梯”为内容的土地整治改造在热区的许多地方悄然兴起。土地整治最先由政府推动,项目区的农民最先从中尝到了甜头,于是,一些经济条件较好、意识比较超前的农民开始了自己投资、自己改造。目前,土地整治主要集中在永康、班卡、小勐统、大雪山等几个乡镇,面积可能有数千亩之多。 土地整治的兴起,可喜可贺,值得关注。一方面说明土地资源越来越珍贵,另一方面说明农民更加重视和珍惜土地。永德山高坡陡,坡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绝大部分,通过“坡改梯” 的土地整治,在实现保水、保肥的同时有利于耕作,这对提高永德的土地质量、保护环境、恢复生态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 二、存在问题值得关注 1.发展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:(1)自然资源禀赋差异。冷凉山区和水热资源富集的河谷坝区,由于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,河谷和坝区发展较为迅速,山区发展相对滞后;(2)交通条件差异。交通干道沿线地区和交通闭塞、困难地区,发展不平衡;(3)区位差异。中心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较好、较快,远离中心城镇且交通闭塞的偏远地区发展变化慢;(4)文化和观念差异。自然客观条件一致的同一地域内,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的差异,导致不同家庭的发展进步不平衡。 从发展不平衡出发,在工作中需要坚决克服“面子工程”和“政绩工程”的束缚,树立整体意识,立足全县,统筹城乡,统筹山坝,统筹远近,让发展快的继续发展,让发展慢的加快发展。 2.生态环境日益脆弱 在现代社会,保护生态、维护环境已经不再是发展的对立面,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把保护生态、维护环境当作“保护地球,造福人类”的己任,事实上,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。 永德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。即使到了上个世纪六、七十年代,永德依旧森林密布,河流湍湍,空气湿润,水草丰美。 自1982年以来,随着以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”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,农业劳动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释放,永德的生态环境也随之出现了严重退化。导致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开荒种地。开荒种地是永德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最大杀手,生态环境退化是永德早期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沉重代价。进入上世纪七、八十年代,为了发展蔗糖产业,县内三大流域都在拼命地开荒种蔗,先开了荒山,再砍下森林,土地大块大块地增加,森林一片一片地倒下,原本遮天蔽日的热带河谷阔叶雨林已经淡然无存,山腰的针叶阔叶混交林也没有能够幸免于难,最后只在山顶留下了稀稀疏疏的一道道标志性森林景观。有人为此生发感慨,说将来的农村人只有进入城市才能看到森林了。 尽管河谷仍然苍翠,山坡依旧披绿,但是,蔗林代替不了森林,生态环境确实退化了。生态环境的退化,致使森林减少,水流干涸,物种灭绝,空气干燥,土壤退化,疾病增多……。除了开荒种地以外,修筑道路、炸山取矿、排放废水废气、人畜污染等,也是导致永德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原因。 生态环境的退化,表面上看,似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,实际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并不绝对是“熊掌和鱼肉”的关系。如何走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对立的“怪圈”,这就需要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”。 3.水利设施建设落后 永德水资源丰富,但分布不合理,虽然南汀河、永康河、赛米河纵贯全县,但山高水低,旱地多,水田少,许多地方人畜饮水困难。 一方面是水资源丰富,另一方面是可用水短缺,说明永德并非资源性而是工程性缺水。因此,加大投入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是实现永德农业旱涝保收的重要途径。 解放前,永德没有什么水利工程。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,永德始终重视水利建设,在水利工程、防汛抗旱、饮水安全等领域不断推进,取得了骄人的成绩。永德水务局有关资料显示,永德县经过多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,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防汛抗旱、农业灌溉、水土保持、城乡供水体系。目前,共建成大小水利工程3774件,其中:蓄水工程153件,分别是中型水库1座,小(一)型水库4座,小(二)型水库7座,坝塘140座,总蓄水量为4149万立方米。引水工程3173件,0.3立方米每小时以上引水渠26件,三面防渗沟渠312千米。蓄引结合,全县可供水量达7140万立方米,有效灌溉面积198000亩,有效灌溉率27.5%。人饮工程213件,解决了12.1万人、7.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,目前,仍有17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。其它“五小水利”工程227件,水保工程6件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3平方公里。这样的成就不用说与解放前相比,即使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,也算成效显著了,但如此众多的水利工程分散在这样大的一个县境内,仍然宛如 “星星之火”,如果用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水利设施要求衡量,更是“杯水车薪”,差距很大,相去甚远。所以,永德水利工程建设更多地还得寄希望于明天,寄希望于将来。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,当前主要应该加大库塘沟渠的投入和建设。永德的三大流域拥有许多自山头至山脚川流的大河小溪,在这些大河小溪的源头或上游修建水库坝塘,并与沟渠相配套,即能基本满足山地、坡地以及人畜饮水的当前需要。将来,应该着眼于“大水利”,要凭借南汀河、永康河、赛米河三大河流,发展提灌,引水上山,变水害为水利。此外,要广辟电站,大兴水电,实现引水灌溉和引水发电相结合,与防汛抗旱相结合;要逐步实施山、水、林、田、路、电综合治理,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,实现兴修水利与保护、恢复和修复生态相结合。 4.劳动力分配失衡 大量的青壮年农业劳动力进城务工,使农村劳动力分配明显失衡,致使永德的农业产业缺乏精干劳动力,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甘蔗、烤烟等主要产业的发展。比如在蔗区,甘蔗生产虽然工序简单,技术要求也不太高,但是许多生产环节都属于重体力劳动,尤其是在搬运甘蔗和给甘蔗装车的时候,只有年轻力壮的劳动力才能够完成。 “青壮打工去,谁来种甘蔗”?要解决好这个问题,需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。笔者认为,只有用价格杠杆才能合理调整劳动力的分配,只有用收入的增加才能引导劳动力正常流动。之所以有更多的人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愿意留在家里种蔗、种烟,根本原因只有一个,那就是务农收入低于务工收入。要解决打工和种地劳动力分配失衡这个问题,办法和措施也只有一条,那就是让务农收入不低于务工收入。最近几年,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,什么“姜你军”、“蒜你狠”、“猪坚强”不断让人吃惊,其实当中也没有更多的奥妙,除了信息不对称、供求失衡外,剩下的无非也就是历史上的“工农价格剪刀差”在逐渐恢复理性罢了。所以,必须以市场为导向,以农产品价格的变化为依据,通过农业劳动力价格的调整和增加,实现务工与务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,从而保证永德农业产业拥有充足的精干劳动力,保证永德农业骨干产业持续、健康发展。 5.村级医疗不堪大任 到了“十一五”末,永德基本上村村(行政村)有了卫生室,但是仍然满足不了农村病人就近诊治的需要。问题主要有:(1)村级卫生室的分布不尽合理;(2)卫生室场地狭窄,设施设备简陋,许多卫生室甚至称不上有设施设备;(3)医生普遍不能送医上门;(4)村医生的医疗救护水平参差不齐,合格率偏低;(5)医保补贴在村级卫生室的落实随意性大,相关的监督制约机制难以建立健全,也难于监督制约;(6)村医生的补贴偏低,许多村医生收入低,难于安身立命,从而影响守业、敬业的职业精神以及高尚、清廉的职业操守。 6.留守家庭渴望天伦之乐 由于地理区位、交通条件、传统观念等的束缚,即使是在改革开放的头20年,永德仍然保守封闭,只有四川等省的外地人不断地进入永德打工,而永德的农民依旧固守土地,不想离开家乡,不愿意外出打工,偶尔有少数人外出闯荡,数量有限不说,个别的甚至还会遭人嘲笑。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,在永德形成民工潮是2005年以后的事,最近两年,到东部沿海地区打工已经在永德的许多山村蔚然成风,个别村寨甚至倾巢而出、十室九空。 大量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,让永德产生了许多“留守家庭”,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。这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一些方面:(1)亲情缺失,天伦之乐难享;(2)老人和儿童缺少依靠;(3)子女的家庭教育不完整;(4)留守妇女担子重、压力大,夫妻感情容易遭遇干扰甚至出现尴尬;(5)农业骨干劳动力不足,本地农业产业发展受到影响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永德农业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,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,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,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,但是,农业大而不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,农业基础仍然薄弱,农业科技含量仍旧偏低,农业劳动手段和方式依然落后陈旧,农村发展相对滞后,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依然不少,部分农民生活仍然贫困。按照科学发展、跨越发展、后发赶超的要求,永德农业农村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克服和解决。
参考书目: 1.赵贵祥《坚持科学发展,奋力后发赶超,建设和谐永德——在中共永德县委十二届二次全体(扩大)会上的报告》; 2.杨毅《团结拼搏,奋力赶超,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——在中共永德县委十二届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》; 3.永德县统计局《2011年经济工作手册》; 4.曾光宇《永德蔗糖史》(初稿); 5.鲁建旭《关于全县甘蔗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》; 6.永德县人民政府《关于加快永德茶叶发展的意见》; 7.田志荣《水利工程建后运行管理的几点建议》。 |
上一篇:永德县中药材产业协会带领农民致富纪实 | 下一篇:永德15天天气预报_云南永德未来两周天气预报10天、空气质量pm2.5生活穿衣指数查询 |